在中国,加密货币的发展始终处于严格的监管框架之下。近年来,虽比特币、以太坊等常见加密货币未被官方认可为法定货币,相关交易活动也被禁止,但围绕加密货币的创新探索与监管举措持续推进,释放出诸多新信号。
今年,稳定币成为焦点。随着美国、中国香港相继推出稳定币相关法规,全球稳定币发行规模截至 2025 年 5 月 3 日已超 2400 亿美元,引发多方关注。中国香港在 5 月 30 日刊宪正式将《稳定币条例》立法,该条例将于 8 月 1 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在此背景下,众多企业纷纷布局。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表示希望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以降低全球跨境支付成本;蚂蚁集团副总裁也宣布启动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目前已与监管进行多轮沟通。此外,渣打香港与安拟集团、香港电讯组建的合资公司等也在推进相关工作。稳定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加密货币,通过锚定资产保持价格稳定,在跨境支付等场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这也是企业积极布局的重要原因。
在监管层面,国内对于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依旧明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不过,部分地区和机构在合规范围内对数字货币相关技术与应用进行探索。例如,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围绕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开展学习,提出要加强对数字货币的研究探索。同时,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布风险提示,指出部分不法分子借 “稳定币” 等概念实施非法集资,提醒公众警惕。
从市场数据来看,加密货币市场整体波动剧烈。以比特币为例,5 月 22 日其价格涨破 11 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 2.1 万亿美元。然而,这种价格波动也反映出加密货币市场的高风险性。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中国境内参与加密货币交易仍存在法律风险。虽然香港等地的虚拟资产交易市场逐渐放开,如国泰君安国际成为首家可提供全方位虚拟资产相关交易服务的香港中资券商,但香港证监会已按内地监管要求,明确禁止持牌金融机构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任何虚拟资产相关交易服务。
总体而言,中国在加密货币领域,一方面对非法交易活动保持高压态势,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探索稳定币等创新应用在合规框架内的发展路径,未来加密货币在中国的发展将持续受监管政策与市场创新的双重影响。